多元職場打破族裔隔閡 種族共融人才培訓實用手冊
發布時間: 2024/08/26 00:00
最後更新: 2024/08/26 09:25
人人都可以是「少數族裔」?聯合國2018年一項報告提及,「少數族裔」意指在某個國家中佔較少人口的族群,他們擁有與別不同的文化、語言、宗教或種族特徵,並有意願地保留這些特徵。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城市,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約620,000名少數族裔在香港生活,佔總人口的8.4%,其中主要包括南亞裔人士,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菲律賓、印尼等,當中超過70%年齡介乎25歲至54歲之間。這群處於職業生涯黃金時期的少數族裔,對香港來說是極其寶貴的人力資源。然而,由於語言及文化差異等因素,少數族裔群體在教育、就業和社會參與等方面仍面臨不少挑戰和障礙。有見及此,政府和不同社福機構積極採取各種措施,協助少數族裔融入香港社會,消除社會偏見,發展多元文化。
少數族裔與香港的淵源
少數族裔與香港歷史淵源深厚,早在19世紀,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不同國籍和種族人士進駐香港謀生和生活,當時英國政府聘用了大量印度人和穆斯林成為英軍、警察和護衛員等,他們亦擔當社會基本建設的工作,奠定香港的基石;50年代起,香港經濟轉型,工業發展蓬勃,大批來自南亞國家的商人帶同家人在港尋找發展機遇,繼而選擇在港定居,落地生根,成為香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許多少數族裔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甚至已經紮根香港生活了好幾代,視香港為家。當中年輕一代的人口增長尤其迅速,過去十年增幅超過30%。他們渴望在港安家立業,獲得公平的教育及就業機會,建構未來社會的人才寶庫。隨着香港人口結構的轉變,職場多元化是未來的大趨勢,聚集各路人才,匯聚不同觀點,有助推動社會創新,更幫助解決香港出生率下降及人口老化的問題。
「從小到大,我一直將香港視為家。」作為巴基斯坦後裔的利哲宏博士如是說。起初他專門為非華語學生教授英語課,後來獲得香港大學教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現任羅定邦中學副校長。教育以外,他更致力於本地少數族裔政策的推動,例如擔任平等機會委員會及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委員,為香港多元文化群體賦能充權,亦鼓舞了許多人勇敢追求心中理想。
土生土長的印度裔香港人新德莉莉,為代表着香港少數族裔的年青新力軍之一。現為YouTube博主的她致力製作創意短片,展示各種各樣的印度文化、價值觀及審美觀等等,包括教導觀眾從零開始製作咖喱、學說各種印度話,以消除外界對印度文化的刻板偏見及誤解。她認為:「YouTube博主是一個獨特職業,我相信有很多少數族裔和我一樣會說粵語。他們的文化與印度文化不同,他們同樣有故事要分享,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聽到他們的聲音,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建構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實用手冊
為建立一個更包容和公平的共融社會,近年政府加強少數族裔的就業和外展服務,期望吸引更多少數族裔加入政府部門,為廣大市民服務;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下稱「社聯」)於2024年出版了《建構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實用手冊》,為企業、機構和組織在招聘、培訓和管理少數族裔員工方面提供建議和方案。同時間,社聯亦開展「少數族裔專業培訓計劃」,旨在於社福界及商界中聘用及培養多元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讓他們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建構種族共融的人才培訓實用手冊》為企業、機構及多元文化員工提供實用的參考資源,分有四個階段建構多元工作環境,包括「準備」、「培訓」、「增進」,以及「可持續」,以提升團隊的文化敏感度及加強對多元文化的重視,同時鼓勵共融僱主全面實踐及倡議多元共融,包括建立公平公正的招聘和晉升機制,為少數族裔員工設計合適而針對性的語言及技能培訓,營造包容、友善、可持續的多元文化生態圈,協助多元文化人士發展他們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生涯。
在香港出生及長大的簡澳沙瑪現時任職香港消防員,他表示消防員的初期訓練並不容易,需要學習使用各種消防器材、掌握演習技巧,以及學習《消防條例》。但在同事們的包容、接納與鼓勵下,加上教官的耐心指導,他順利克服了訓練的重重困難,成為一位消防員。他的同事們曾擔心他作為團隊內唯一的多元文化消防員能否適應訓練,但隨着他主動與隊員積極溝通、磨合,逐漸適應工作環境及建立出團隊合作精神,成功向外界展現出不同文化滙聚的共融性。
香港首位印度裔註冊社工安德里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亦是基督徒家庭的第三代成員。他熱衷參與社會服務,積極為少數族裔及難民發聲,2009年加入為香港邊緣群體及少數族裔服務的基督教勵行會,學習社會工作並成為一名社工,目前他在重慶大廈難民服務中心工作,為那些被社會忽視的人捍衛權益,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要在香港打造多元共融的就業市場,需要時間的積累,以及整個生態圈的所有層面共同努力。無論是個人層面有意識地培養多元文化敏感度,或是組織與社區層面提供適宜的條件,都是需要反復完善的持續共創過程,唯有當每個人都積極主動地做出改變,才能讓本地多元文化工作環境煥然一新。
(特約)